|
立秋 | 秋已立,暑难消,顺时养生,如何是好?暑将尽,立秋时。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立秋向来被认为是万物成熟、趋于收敛的关键时节。 此时,宜根据时节变化,调节饮食起居、收敛精神情志,顺时养生。 立秋,宜“二食”。 民谚说:“大暑小暑不算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。” 虽已入秋,但初秋的天气并不凉爽,反而还会因为短暂的回温而变得格外炎热,这种现象被古人称为“秋老虎”。 因此,从古到今,人们在立秋前后,都会通过“立秋水”、“咬秋瓜”等习俗来清热消暑。 01 立秋水,消暑除百病 “立秋日,饮秋水。” 从唐宋时期开始,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,取井水或溪水,和着赤小豆,一并吞下。 赤小豆富含B族维生素及石碱,有补血、利尿、消肿、增加肠胃蠕动等功效。 因此,人们认为,在立秋这一天,用赤小豆泡水,不仅能补充养分,还能祛除体内累积的暑气,强身健体。 02 咬秋瓜,清热免腹泻 清代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曾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‘咬秋’,可免腹泻。” 立秋时,古人会将当季的瓜果、茄脯以及香薷汤等物,放在院子里晾晒一天,然后在立秋当天吃下去。 应季的瓜果肉厚味美,香薷汤利水消肿,既能清除暑气,也能避免季节交替时的突发腹泻。 立秋,忌“二事” 秋风习习,一点点吹散盛夏的余热,也为天地万物带来秋天的气息。 此时,人体的阴阳代谢,也会随之进入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时期。 01忌贪凉,防寒气,敛阳气 “一场秋雨一场寒。” 立秋后,虽然还有余热,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,特别是清晨和傍晚,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“秋凉”景象。 这时,如果偶遇一场秋雨,就会无缝衔接到“寒秋”时节。 如果贪凉,就会寒气入体,轻则感冒发烧、身体不适,重则寒湿入骨,引发腰肩疼痛、关节肿胀等问题。 02忌秋燥,宣肺益气,补益虚损 立秋后,气候干燥,极易引发秋燥,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位是肺部。 因而,饮食应注意润肺清燥、养阴生津,可适当吃些莲藕、百合、银耳等应季食物,以清肺气、补虚损。 由此可见,立秋时节,外界物候变化、温差不断加大,极易造成人体阴阳失调、气血不足、寒湿入侵等。 此时,养生需顺应节气,以“拔寒固本,回补元阳”为原则。 如果您已经出现寒凉、秋燥等问题,使用过各种养生产品或方式,都没有明显效果,不妨尝试一下姜延堂的姜艾蒸骨技术。 与传统养生方式不同,姜艾蒸骨的核心配方,源自扁鹊古方,其以扁鹊《难经》为理论,以贵州高原小黄姜和蕲春艾叶为主料,严格按君臣配伍比例,配以30 多种草本植物精华秘制而成。使用时,通过加热,内含草本精华即被激发催化,精微能量透过毛孔被身体快速吸收,并渗入经络、脏腑以至骨缝,全面拔寒祛湿,提升五脏六腑温度,达到回补元阳的效果。 总结下来,姜艾蒸骨有以下好处: 温:以温攻“邪”,祛湿排寒,促进循环 通:通经活络,打通经络 调:平衡脏腑气机,调节阴阳平衡 补:补益阳气,固本扶阳,提升免疫力 最后,愿大家可以同万物一起“收心养阴”,用好“立秋”这个由成熟到收敛的“过渡关键期”,享受健康美好的金秋时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