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 暑
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,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,初秋炎热将结束。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(戊位)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,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。
由于“秋老虎”短期回热天气影响,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,虽没有夏天酷暑,但仍会闷热,并且干燥。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。
《诗经》之《周南》云:“五日为一侯,三侯为一气,故一岁有二十四气”中国将“五天”称为“一候”,“三候”为一个节气,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“三候”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“三候”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,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。
一候:鹰乃祭鸟;二候:天地始肃;三候:禾乃登。所谓“鹰乃祭鸟”,按有关典籍解释,谓之:“鹰,义禽也。秋令属金,五行为义,金气肃杀,鹰感其气,始捕击诸鸟,然必先祭之,犹人饮食祭先辈为之者也。不击有胎之禽,故谓之义。”
是泛指天地间始肃秋,阴气起,万物开始凋零。此乃天地大气的循环,并非此时彼地的具象,不必与身边之物相寻对照。立秋之时我已说过,秋季到来,肃杀的阴气渐盛。宇宙之间,有着阴阳起伏的规律。
此处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是成熟的意思。我们看到,时序至此,瓜果梨桃之类水果早已成熟上市,某些夏季蔬菜已开始“罢园”而要换植冬菜,红薯、花生、高粱、玉米、杂豆之类或者已经成熟收获,或者正在作最后的成长与增熟。棉花正是蕾铃翻白吐絮的旺盛时期,“处暑好晴天,家家摘新棉”,尚未吐絮的蕾铃,小青梨般长在枝叶之间,同时枝梢开出粉红的花朵,仍在不断结出小蕾铃。
“七月半鸭,八月半芋”,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。处暑这天,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,而江苏地区,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,正所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
河灯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,在水中放河灯,任其漂流,悼念逝者,祈保平安。
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,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,欢送渔民出海,期盼渔业丰收。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,还开展各种文化、旅游、经贸活动。
处暑时节,正值初秋,暑热尚未退尽,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,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想去秋燥必须养阴,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。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,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。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,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。
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,尽量避免冷饮冷食、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,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。